智才学校
NEXT
PREV
用“看不见的手“引导人才培养方向
发布时间:2021-05-10 17:30:10来源:原创浏览:1301字体:
又到“金三银四”春季招聘季,江苏省苏州市某玩具品牌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徐菁格外犯难。

“每年都很难招足符合条件的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流动性大,且集中在大型企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工人和企业要求所具备技术资质的工人不匹配。”徐菁说。放眼招聘市场,技术工人占用工比重低、流动性大、招聘难,是每年企业招聘都迈不过去的关卡。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破解“招工难”,要让市场需求充分引导人才培养,进而带动技能人才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技能人才

当下,技能人才为何成为“稀缺资源”?在邢台技师学院原院长荀凤元看来,由行政部门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审批过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技能人才评价与劳动就业紧密相连,与培养培训、选拔使用、表彰激励、人才成长密不可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亟待通过加强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建立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评价机制,为企业选人、用人,以及劳动者求职、就业、成才提供依揭和支撑。”荀风元说。

推动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市场引导。2020年,我国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进行了一场革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取而代之的是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进企业自主评价技能人才,促进形成了市场化、社会化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机制。

长久以来,职业资格评价、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由政府认定。这样的人才评价制度,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转型升级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今天难以为继。让评价实施主体改为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来实行,恰逢其时。

“与此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对技能人才水平的评价,由政府评价认定改为社会化的职业技能评定,接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和检验。这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的‘一场革命’,有利于破除对技能人才和弘扬工匠精神高质量发展。”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说。

山东劳动技师学院原党委书记崔秋立认为,在如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继续推动“六稳”实现“六保”的大环境下,需要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这种形势下,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趋势,减少职业资格的种类、建立市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恰逢其时。”崔秋立说。

市场唱主角企业说了算

某外卖平台骑手牛明智,2020年12月收获了一份不小的“惊喜”,取得“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初级证书。对于他本人而言,国家对“网约配送员”这份新职业的认同,是最重要的。“拿到这个证书,让我增加了职业认同感。更多骑手兄弟报名参加‘网约配送员’认证,进而在城市扎根安定下来。”

无独有偶,广州、重庆等地的企业也纷纷开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在重庆,建立了包括用人单位自主评价、技工院校学生评价、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第三方评价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住广州,首批技能认定机构已揭牌,广大市属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将替代政府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建立评价认定体系。

据了解,这些评价必须通过人社部门备案,活动全程要通过人社部门监管。按规定开展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发放的职业技能证书,可以在人社部全国职业技能等级联网系统香询、并且作为落实有关人才政策的依据。

“让市场‘唱主角’,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创新,能够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有利于破除对技能人才成长的制约,更好弘扬工匠精神,促进产业发展。”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执行会长何文波对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高度评价。

企业的主动参与,是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的最大亮点。“以前,从业人员要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格证,必须要参加国家的相关考试。取得资格证后,还要再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要求进行考试才能上岗。而现在,由企业单独培训、评价,从业人员取得资格证后,可以立刻上岗,节省了时间和培训成本。”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培训评价中心副主任郭京波说。

贴近市场需求服务企业发展

“技能人才”是“招商引资难”的破题之道。“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企业最缺的不是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而是成熟的技术工人。”采访时,不少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能否提供技能人才、满足生产需求,是当前企业选择是否投资的先决因素。而这与不少技工院校“为企业服务,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一流技工”的定位十分贴切。

“技师学院要办得让企业满意,就要坚守服务企业用工需求的使命。”阜阳技师学院院长桂超说。

近年来,全国技工院校遵循市场导向,从专业设置,到校企合作,无不贴近企业,服务市场:在广东,全省技工院校开设近350个专业,基本覆盖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各行业、各产业;在山东,80%以上的专业与产业“并轨”,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业共建等形式,一个个高技能人才基地的建成,助推当地产业共建、人才共享。

企业得人才、学校强实力、学员长本领。“学校根据市场导向设置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学生实现就业,学校口碑也在逐年上升,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广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李立文说。

“十三五”期间,全国技工院校累计向社会输送“工匠”约500万名,全部服务生产一线。2392所技工院校的招生率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在2020年12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所有比赛项目共涉及制造业、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建筑业、服务业等14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对改变实体经济人才不足的现状做了有益的推动。

“大赛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助推是长远的。”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院长汤伟群说,大赛的“风向标”作用明显,对实体经济人才培养很有好处。“结合过往世赛成果和国赛经验,各技工院校将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与国家和企业需要相结合,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

返回
标签: